11月21日下午2:30,由911制品厂麻花研会学术部组织的“谈科研方法,树学术诚信”首期国奖经验分享会于机械大楼A304举办。此次分享会邀请到7位国奖获得与大家交流,分享经验。
2019级硕士生柴治平在研一期间专业排名前10%,曾获“叁好研究生”称号、“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”一等奖,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柔性传感器。他分享的主题是“科研小白的入门”,从科研方向的选择、领域入门、课题设计、论文实施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。在选定科研方向后,他认为可以选择领域内经典文章和综述性文章进行阅读,这样可以快速了解基本原理、实验技巧以及软件应用等相关知识。在课题设计方面,他反复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;在论文实施方面,则强调要细心。
2019级硕士生黄炳康,曾获电子设计竞赛华中赛区二等奖、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,研究方向为柔性带表面金属图案化工艺。他分享了自己一年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和心得,在这一年中,努力让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多元化。对于科研方向的探索,他建议多与学长、导师沟通,帮助自己明确研究目标,调整好心态。另外,多参加比赛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研究,还能与许多相同研究方向的同学们交流。学生工作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处事能力,还能拓宽朋友圈。他最后总结了自己的经验:1.找好自己的目标;2.规划好自己的路线;3.保持良好的心态;4.努力拼一把。
2019级硕士生尹浪,曾是第十六届“挑战杯”国家一等奖项目负责人,他带来主题是“我的挑战之旅——电子皮肤”。他谈到自己起初对研究方向并不感兴趣,但后来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——医工结合,将柔性电子应用到临床医学中,可以帮助残疾人重建功能,这使他体会到了一种使命感。他参加“挑战杯”比赛的心得体会,总结为五个关键词:耐心,兴趣,逆商,冷静,自信。他表示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要充分吸收学习前辈们的经验和成果,并且与团队共同协作,才能取得好成绩。他最后指出,做科研“要么顶天(高水平),要么立地(实用化)”。
2019级硕士生朱嘉淇,研一学年加权排名前12%,研创基金A类立项,申请发明专利10项,在投一作顶会一篇,一作顶刊两篇,曾带队获得“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”一等奖。他讲述了在最开始经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,导师对研究方向不看好的情况下,如何突出重围,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的经历。首先是深入了解领域,要大量阅读文献,勤加思考,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各种文献,进一步归纳总结,并且要多动手实践。他认为创新性排在第一位,紧跟研究的最前沿,比其他人多走一小步,就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创新。他表示,寻找之前优秀的研究成果,自己全方位或大部分方位都能够超越别人,那么就足够好了。最后,他表示虽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,但是自己的科研之路才刚刚开始,并以“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”。
2018级硕士生关子威来自流体动力控制工程系,主要从事深海摩擦学的研究,目前发表两篇SCI论文和一篇国际会议论文,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并作分会场报告。他告诉大家,写论文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性,善于运用辅助工具,放平自己的心态,最重要的就是多看文献。最后,他谈到学生与导师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,一定要与导师勤加沟通。
2019级硕士生宋鑫目前研究的方向是VR(虚拟现实)、AR(增强现实)、MR(混合现实)。在设计方面,她认为要点是表现设计元素的空间特性;赋予虚拟物品空间特性;引导用户在空间内的行为;保持界面整洁。在学生工作方面,她表示作为911制品厂麻花研会主席,要做好规划工作,与各方多沟通。并且,当学生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冲突时,一定要放平心态,先处理紧急且重要的事情。她表示,“虽然我走的很慢,但我从来不会后退”。
2019级硕士生李昱瑾主要研究方向是探地雷达系统中的天线设计与优化。她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了国奖申请的细则,并且表示获得国家奖学金并不难,积极参加比赛,争取发表论文和专利,就很有可能拿到国家奖学金。还向大家推荐了一款自己经常用来做笔记的软件OneNote,可以提高平日学习科研的效率。最后建议大家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,“优秀是各有不同的,无论哪种优秀都是优秀”。
此次经验分享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,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国奖背后的故事的同时,也提供了指导、增加了动力,帮助大家塑造良好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品质。科研是没有捷径的,唯有一点一滴积累。
(摄影/毛隽婕)